出處 : https://www.inside.com.tw/2017/05/23/jim-sha

出生在台灣的沙正治,出國念書之後,先後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電機工程研究所和聖克拉拉大學 MBA 拿到學位,憑藉著對技術與商業管理的了解,在矽谷闖出一片天,曾經擔任過 Intel 和 Oracle 的副總裁,還被找去參與一起創辦 Netscape,可說是最早參與矽谷發展的台灣人之一。

 

這麼傑出的前輩,回到台灣來,INSIDE 有幸採訪,問到了對台灣未來產業的發展怎麼看?沙正治笑了笑說,一開始就是這麼大的題目啊?沙正治表示,這次應邀回台,擔任工研院的顧問,也見見他所投資的台灣團隊。至於台灣未來的發展,可以從過去的一些歷史來獲得啟發。

矽谷投資的三大趨勢,台灣完全沒跟上

舉例來說,手機製造產業算是台灣一個主流,但是這個產業真正賺到錢的是誰呢?其實就只有 Apple、Google 和 Facebook,為什麼?因為資訊產業發展至今,要理解的第一個趨勢是: 距離客戶越遠的,就越沒有價值,賺不到錢。 所以 Apple 可以接觸到 iPhone 的使用者,會比接觸不到使用者的供應鏈更能賺到錢。但是台灣的手機製造業者能掌握的不是使用者,而是供應鏈上的協作廠商,代工不是沒有技術,但是價值是低的。

可能有些人會說,台灣也有很多可以接觸到使用者的手機品牌啊!為什麼也沒辦法賺到錢?沙正治分享第二個趨勢, 其實現在矽谷主要投資的都是輕資產的公司 ,像是 Google 這種公司就是典範,Google 不自己製造硬體,外包出去,這樣就可以把精神花在真正重要而有價值的事情上。簡單說,即使是手機這種需要軟硬整合的商品, 重點仍然在軟體而不是硬體,而這也是第三個趨勢。

但是,沙正治觀察台灣,無論是政府或企業,卻都沒跟上這三個趨勢,他反問:台灣有哪些企業可以接觸到終端使用者而不是幫其他的品牌做代工?台灣有哪些企業是輕資產的公司?台灣哪時候把軟體當成投資的對象?與其說是政策、環境上的問題,或許台灣跟不上矽谷的更根本因素,其實是思維跟不上趨勢,老是投資硬體的基礎建設或往那些產業鏈最底層的方向去發展,這才是最需要翻轉的。

現在有兩大顯學,台灣在人工智慧上不能再等

當然,目前的顯學有兩個,人工智慧與雲端大數據。在雲端產業上,沙正治認為台灣已經出局了,但這不是台灣的問題,而是雲端產業的特性,本來就只有做莊的人才有機會,連微軟這種大廠都跟 Amazon 競爭得很辛苦,台灣根本沒機會,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市場被壟斷就沒得玩了,目前看來贏家就是 Amazon 和 Google。

而人工智慧台灣還有機會,但是要在特定的垂直領域上發展到極致,例如 Google 現在在自動駕駛的領域大規模投資,台灣傾全國之力可能都拼不過。但是在化工、綠能等這些很少人碰的產業,如果台灣有過去在這個產業上的基礎,其實要搶到一席之地並不難。所以要盤點自己過去的產業優勢,然後提早佈局人工智慧的應用,千萬不要又是想等看看人工智慧是不是會成熟,機會馬上就會消失。

別只看矽谷!以色列能,台灣為什麼不能?

沙正治在矽谷待很久了,問到矽谷和台灣到底有什麼不同?沙正治說,矽谷池子大,人才多,拿台灣跟矽谷比不適合。矽谷過去幾十年也不是沒有衰落或發生產業的輪替,但人才多的優勢就是草原起火也只是燒掉一小片,台灣不只沒有那麼多人才,產業多樣性也不足,台灣過去的產業輪替幾乎都是小草地起火,一下子就燒個精光,寸草不生。

相對來說,以色列反而是台灣比較好的比較對象,其實以色列的條件比台灣差多了,四周圍都有軍事上的敵人,天然資源幾乎都沒有,而如果看 90 年代,台灣的發展是遠遠超過以色列的,為什麼現在卻完全翻轉了呢?沙正治認為關鍵就在鎖國心態。

這個鎖國不是政治上的意識形態,而是只顧自己卻失去更多的自私心態。舉例來說,沙正治在工研院當顧問的時候,看到了台灣的許多技術轉移都只限台灣人自己才能申請,這種事情在以色列根本不會發生,任何人都可以去利用以色列的技術,而這種開放的心態不會流失什麼,反而會開始帶來投資的資金,也吸引到人才。

開放的環境,才能讓外國的一流人才和資金過來。越想緊抓什麼,就越會失去什麼。不管矽谷或以色列,最珍貴的資產就是開放,但是台灣怕技術授權出去,怕人才來搶自己的工作,結果不是台灣保護了什麼,而是不只全世界的資金和人才都不肯來台灣,甚至台灣自己的資金和人才都外流了。

開放,是台灣一定要走的路,這沒得選擇。但是另一個可以選擇的,台灣可能選錯了。

錦鯉?還是賽馬?

沙正治表示,在養殖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,像是錦鯉,比較像是以量取勝,生很多錦鯉,總有一兩隻是花色很好的。另一種則像是賽馬,會精挑細選出優秀的種馬去繁殖出更優秀的賽馬。

台灣以中小企業聞名,其實就是採取錦鯉策略,總有一兩家會表現得很好。這種策略在過去沒有問題,但是現在全球都在追求壟斷性企業,因為只有壟斷才有定價權,才能有足夠的利潤,而在這種趨勢之下,台灣一大堆無法造成壟斷的中小企業就只能苟延殘喘。美國有 Amazon、Faebook、Google 這種在自己的產業上壟斷的大企業,中國也有 BAT,連韓國都有三星。台灣也應該要找出自己的種馬,傾全國之力讓這家大企業在特定領域達成壟斷地位。其實要知道的是,大企業就像航空母艦,不會只有自己出航,而會帶著一群艦隊出去打仗,但是台灣現在都只能單打獨鬥,想要打贏真的是天方夜譚。

當然,只找到種馬還不夠,事實上過去台灣有不少國際型的大品牌,但是如今都競爭不過別人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併購失敗。這跟台灣人的視野有關,台灣企業主會認為我是要去那個市場賺錢的,所以即使在外國市場,用的主管都還是台灣人,可是如果仔細研究那些跨國併購成功的案例,就可以發現,善用當地人才,才有可能成功,因為外地人不可能比當地人更了解當地市場。更悲劇的是,台灣企業在併購了外國公司之後,用的台灣人對當地不了解,不知道怎麼跟大客戶合作,結果就只能做代工。同樣的,這還是心態上不夠開放所造成的後果。

台灣的創業榮景,是一場泡沫

問到了台灣的創業環境,沙正治認為必然是一場泡沫,因為把台灣目前的創業計畫與需要的資金加一加,就知道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資金支撐現在這麼多的新創公司存在,更不用說其實有很多創業的題目其實根本沒有做的價值。

不過,台灣現階段的確需要一個很成功的創業典範,讓國際看到台灣其實也是有人才、有資金的,不然在國際上台灣根本完全隱形了,人才不會考慮台灣,資金也不會投資台灣,那麼台灣的創業成功率當然就更小了。只是這件事情無法靠別人,只能台灣自己努力。

身為一位閒雲野鶴的創投,投資需要緣分

沙正治身為老前輩,能幫就幫,但是已經 67 歲的他,也坦言心境上更重視自己的生活,而不是投資。

過去在矽谷身經百戰的沙正治,曾經在理專推銷 10% 報酬的金融商品時,覺得索然無味,因為他的投資要求的是數倍的高報酬,雖然也要承擔非常高的風險,但對過去的他來說,這是習以為常的。不過現在的沙正治,更想把時間留給自己,過些閒雲野鶴的生活,並不是不想投資,而是希望自己可以掌控時間的自由,不必想做什麼卻有個會議綁住,就算投資也不太想插手,因為一插手往往就有人際關係上的問題要處理。沙正治笑著說:「現在的我很樂意幫年輕人,不過需要緣分。」

沙正治過去曾經投資過台灣阿碼科技,後來阿碼科技被那斯達克上市公司 Proofpoint 以 7.5 億新台幣併購 ,有這樣的成功案例,最近台灣還有值得投資的團隊嗎?沙正治點頭,但表示這不方便由他來宣布,最近應該就會公開了。